为什么用“少”字呢?这是中国古代就传承下来的尊称,比如很早就有“三公九卿”的职务级别,其中三公多指“太尉、太师、太傅”,而在九卿里面就有“少师、少傅、少保”的官职名称,也就是对“次一级官员”的尊称。所以在上将和中将之后,就以少将来固定名词,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传承,我们听过“太子少保”的职务,如果称“太子下保”那是什么东西了。
同时“少”字在古代官职中,也有“协助正职”的含义,我们知道满清的军衔有“正、副、协”的三级设置,比如正都统、副都统、协都统,再比如正参领、副参领、协参领等等。所以清军实施的军衔制度,到民国初年就被改制为:“都统”对应将官,“参领”对应校官,“军校”对应尉官;而其中的正、副、协分别对应上、中、少各级,以后也就沿用了下来。
剧照
因为“下”这个字在汉语中绝非褒义,什么下等、下流、下级、下贱等等,用于作为军队中军官的衔级名称和前缀修饰,显然是不合适的。下将、下校、下尉?既难听又不雅观,要知道军官在部队中的地位是很高贵的,别说一名少尉排长,就是一个军士,在大头兵面前也是吆五喝六的,军中阶级,那是泾渭分明,官大一级压死人。
但是对于士兵就不需要考虑“尊贵”的问题了,其实在早期的军队中士兵的地位是很低下的,所以出现下士、下等兵的称谓一点也不稀奇。北洋军制中即已将士官定为上士、中士、下士三级,士兵定为上等兵、一等兵、二等兵等三级。到1931年4月,国民政府颁布《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》,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度,衔级和衔称都保持不变。
剧照
不过这还处在军阀混战时期,国民政府远远未完成军政的统一性,南京方面和各地方势力、军阀都可以给自己的部队官兵授衔,即便是南京政府这一边,国民政府可以授,“国民革命军”总司令部可以授,军事委员会可以授,甚至一些军政机构的长官也可以授,于是出现了“中将多如狗,少将满地走”的乱象,1933年老蒋讲话时说:“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,上将都数不清了”!
直到中原大战把大小军阀基本打服以后,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才有时间有条件成立了“铨叙厅”,对全国军队的军政和军衔进行整顿和重新授予,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条例,将官被正式分为特级上将、一级上将、二级上将、中将和少将五档。
剧照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