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:皇帝是如何吃饭的?吃独食、传膳、摆谱原来各有深意

揭秘:皇帝是如何吃饭的?吃独食、传膳、摆谱原来各有深意

早期,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,后来的皇帝只有在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,才会用乐队。但吃饭时摆谱,却一直被发扬光大,直到晚清仍是如此。

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其自传《我的前半生》一书中,讲到了这点—

关于皇帝吃饭,另有一套专业术语,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。饭不叫饭而叫“膳”,吃饭叫“进膳”,开饭叫“传膳”,厨房叫“御膳房”。

到了吃饭的时候——并无固定时间,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。我吩咐一声“传膳!”,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“传膳!”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,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……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。(T君长见识了,原来“传膳”,真的是一个接一个传过去的)

不等回声消失,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。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,抬着大小七张膳桌,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,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。

进到明殿里,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,在东暖阁摆好,平日菜肴两桌,冬天另设一桌火锅,此外有各种点心,米膳,粥品三桌,咸菜一小桌。

所谓的“摆谱”,不是东北人的摆家谱,而是摆菜谱。清朝标准御膳,每顿饭有120道菜,要摆三大桌。此外还有主食、点心、果品等。后来,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,减少菜谱,由120道减为64道;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,又减为32道;奕詝死后,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,再减为24道。慈安太后死后,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,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,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。

称皇帝吃饭时摆谱还有一层意思,就是每道菜名叫什么,掌勺的大厨是谁,在盘子边都要标得一清二楚。这样一是保证饭菜的质量,显掌勺的手艺;二是万一饭菜出了质量问题,比如有毒,追究起来也方便。如今级别较高的饭店也会这样做,不知是不是学自皇家。

有趣,有料,有深度

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,和T君一起读历史

作者|倪方六

来源|《百家讲坛》杂志

有趣,有料,有深度

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,和T君一起读历史

作者|倪方六

来源|《百家讲坛》杂志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🎊 相关推荐

弧长计算器
365体育外围

弧长计算器

📅 06-28 👀 7484
华为手机单手模式怎么切换?
bt365娱乐官网

华为手机单手模式怎么切换?

📅 06-28 👀 6839
npm 淘宝镜像正式到期,赶紧更新!
365体育外围

npm 淘宝镜像正式到期,赶紧更新!

📅 07-01 👀 92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