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时代的文人曹去晶,曾经在《姑妄言》中描述过明代秦淮河畔的场景:“当时的有钱人,官二代或者富二代,他们尤其喜欢与盲妓在一起,甚至,引发了一股潮流。其实,了解过个中缘由之后才明白,与其说光顾盲妓是一种潮流,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安慰。”
秦淮河畔从来不缺美女,名妓也大都是才貌双全,艳压群芳,技艺压众,可惜,因为种种现实的逼迫,她们只能选择烟花之地。虽然,在这些达官贵人的眼中,即便是名妓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,只不过是供人玩乐的工具而已,可是,当他们找上门之后才发现,就算名妓身居下贱,也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降服的。
在这里,钱再多也无法让她们心生敬仰,反而是那些有文采有人品的人呢,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。《姑妄言》作者曹去晶在全书序中自言:“ 我既以人为妄,而人又以我为妄。盖宇宙之内,彼此无不可以为妄!呜呼!况余之是书,孰不以为妄耶?故不得不名之妄言也! 然妄乎不妄乎?知心者鉴之耳!”
并且,在《姑妄言》中针对这种情况,也曾经举例说明:
明末时期,有一位叫做刘元的名妓,有钱的名士看上她的才貌双全,出重金让她陪睡,可是,刘元愣是没有什么取悦的动作,只是留给他一个后背。当时名士觉得自己被人轻视了,所以,佯装生气的问到:“你不知道我是名士吗?”。
原以为刘元听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觉得有些后悔,没想到,她回头之后说了一句:“名士是什么东西?值几个钱?”虽然堕入烟花巷,但她的内心依然存傲骨。也可以说,刘元这种名妓所拥有的气节,是连名士都为之折服的。可是,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现状,不管这些名妓心中有多厌恶那些财大气粗的人和那些所谓的名士,她们都不能在行动和表情上表现出来。
并且,对于这些名妓来说,日常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靠言语或者诗词歌赋来取笑这些人。时间长了,有钱有势的人渐渐开始发现,每天对着这样一个国色天香,留下来就要忍受无情的讥诮,所以,就只能放弃了追逐名妓的心。权衡之下,他们反而开始觉得盲妓是最得人心的选择。
对于这群人来说,盲妓因为眼睛看不见,根本无法从长相上评头论足,分辨好看和丑陋;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,她们大都是些没什么文采的人,所以,自然也不存在诗词歌赋暗讽有钱人的情况。恰恰相反,这些盲妓每天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讨好这些嫖客,就算对方言语间从来不注意分寸,说话相当难听,她们也可以笑脸相迎。
一边是冷嘲热讽,一边是极尽迎合,权衡之下,大家都开始玩盲妓,所以,才慢慢的形成一种潮流。
《姑妄言》虽然对明朝时期的烟花巷陌有着很清晰的介绍,可是,这毕竟是小说,所以,事实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符合还有待商榷。但是,唯一可以确定的一点是,盲妓这个职业是真的存在,这一点在胡朴安的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中也可以找到记录:
在广东地区,就曾经有人专门搜罗穷人家长得好看的女孩子,这种人被称为“鸨母”。从小培养她们唱歌跳舞,教她们如何正确应对应酬的场合,为以后做打算。等到这些小女孩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,鸨母就会痛下毒手,直接毁掉她们的双眼,然后,给她们装上假眼睛,并且让她们戴眼镜参加各种场合。
《旧社会梧州“盲妹”的苦难》也记载:“在清末民初时候……喜欢玩弄奴役‘盲妹’的嗜好,在当时官僚、富商、豪绅中,成了一种风气,因而当时有些鸨母为了讨好他们,以便捞钱,便将买到的光眼女童,残酷地把双眼弄瞎,光眼的人便变成‘盲妹’,以便为他们作一辈子的奴役。”
因为眼睛看不见,她们也从来没想过要逃跑,也完全不在乎自己迎合的人到底是老是小,只是专心做自己的工作,不问未来。当然,也是当时顾客的畸形需求以及鸨母的变态手段,造成了这无数女子的悲惨人生。
参考资料:
『《鹤冲天·黄金榜上》、《睡美人》、《姑妄言》、《中华全国风俗志》、《旧社会梧州“盲妹”的苦难》』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